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,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罪恶存在,于是就有了网络警察,CBS最近开播的新剧《犯罪现场调查:网络》(CSI: Cyber)就把焦点最准这一领域的犯罪活动。
《犯罪现场调查:网络》是《犯罪现场调查》系列剧集的第四部,也是该系列首次走出美国警察系统,来到了著名的美国联邦调查局,而该剧的主角们也比前辈们显得更加高端,毕竟联邦探员与州警比起来要高出一大截,所能利用到的资源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
当然本剧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联邦探员的人物设定,还有比较时髦的网络犯罪。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匿名性,同时这也是网络的软肋之一。而每年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的案例不胜枚举,这都为本剧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,也使得本剧更具有时代特色。
然而,网络的虚拟性又为故事的讲述设置了很大的障碍,是本剧主创们需要避短的地方。或许是由于这样的考虑,本剧首集的案例选择了“绑架”——确切的说,是婴儿绑架案。犯罪嫌疑人利用婴儿监控摄像头的漏洞,成功盗走了多名婴儿,并将之放上互联网拍卖来牟利。在自然界,不管是人类,还是其他动物群落,保护幼小始终是我们的天性,所以婴儿成为受害者能够最大限度的激起观众的共鸣。
本剧以这样的案子开篇算是比较“接地气”的选择,只是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。为什么会这样?这或许需要从《犯罪现场调查》系列的源头说起。本系列当年开山立派之时的杀手锏之一就是科学技术,DNA、指纹、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运用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,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证据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,能够摸得着看得见,有利于观众消化理解。可是,当故事延伸到网络犯罪之后,虚拟物逐渐增多,让习惯了实物证据的观众们转而去接受这些虚拟证据,显然要困难得多。更加令人困惑的是,本剧的主创人员依然延续此前的惯用手法,利用特殊的视觉特效来重现犯罪过程或者解释某一技术术语,可是在虚拟犯罪上叠加更加虚幻的视觉表现手法,非但不能让观众理解本剧要义,反而立即给人以空中楼阁、海市蜃楼的疏离感,从而使得故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,是本剧最大的败笔之一。
而另一大败笔是本集所营造的气氛。婴儿被绑架理应是一件比凶杀案更能冲击人类情感的一类犯罪,可惜《犯罪现场调查:网络》剧组却没有下足功夫来给观众说故事,告诉观众本集案子有多么重要,反而通过主角们慢悠悠的走路、无聊的勾心斗角等一系列角色肢体语言和不够紧凑的画面剪辑“暗示”观众,这仅仅是主角们一早上没睡醒,正做着提神运动呢。如此拙劣的故事表现手法很难与“安伯警报”的紧迫感划上等号。而一部无法给观众带来压迫感的罪案剧是不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,毕竟它不具备肥皂剧的所有属性。
如果要评选最近10年来美国最成功的电视剧的话,《犯罪现场调查》(CIS)系列算是其中的佼佼者,因为从2000年至今的15年里,每年至少保证有一部该系列剧集播出。然而当观众对此类型剧产生审美疲劳之后,便是本系列寿终正寝之时。假如《犯罪现场调查:网络》早几年出生,或许能够接凭借《犯罪现场调查》这一金字招牌登堂入室,走进观众们的心坎里。可惜,在两部衍生剧接连被取消,母剧也自身难保之时,《犯罪现场调查:网络》只能自叹生不逢时,或许还是让犯罪现场调查员们休息一下,等待下一波浪潮的到来。